n128305

美国对华动手,特朗普签署政令:打倒中国。 特朗普这招看似来势汹汹,实则暴露了美

美国对华动手,特朗普签署政令:打倒中国。 特朗普这招看似来势汹汹,实则暴露了美国在科技竞争中的焦虑。2025 年 7 月 23 日签署的 “AI 行动计划”,表面上是要推动美国科技企业领先中国,骨子里却是冷战思维的延续 —— 想用技术封锁和意识形态控制来维持霸权。但这招能奏效吗?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。 先看这政令的 “三板斧”:第一板斧是对内放松监管,要求半年内简化数据中心、半导体工厂的审批流程,说白了就是给科技巨头开绿灯,让他们甩开膀子搞研发。第二板斧是对外输出 “美国标准”,计划向盟友打包出口 AI 模型、硬件和软件,试图用技术捆绑拉拢盟友。第三板斧最狠,直接剑指中国:在国际机构里对抗中国影响力,进一步收紧 AI 芯片出口管制,甚至威胁对不配合的盟友实施次级关税。这架势,活脱脱一副 “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” 的霸道做派。 但美国这步棋走得太急,反而露出了破绽。就拿芯片管制来说,美国商务部打算堵住现有出口限制的 “漏洞”,监控芯片最终用户,甚至用位置验证技术防止芯片流入中国。可这招早在华为事件中就用过 ——2022 年美国断供高端芯片,结果华为不仅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麒麟 9000S 芯片,还带动中芯国际等企业突破 14 纳米制程。现在中国 AI 芯片市场规模已占全球 35%,寒武纪、地平线等企业的产品性能直逼英伟达中端芯片。美国越封锁,中国产业链就越完善,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? 更讽刺的是,特朗普一边喊着 “技术中立”,一边却给 AI 模型戴上意识形态的紧箍咒。政令要求联邦政府只采购 “不带偏见” 的大语言模型,强调 “探寻真相” 和 “意识形态中立”。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,AI 模型的训练数据本身就带有社会文化烙印,所谓 “中立” 不过是掩耳盗铃。英国《新科学家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种要求本质上是把美国的价值观强加给 AI 系统,反而会限制技术创新的多样性。 美国的盟友也不买账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回应中强调,欧洲将坚持 “技术主权”,不会完全照搬美国标准。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更是直言:“限制对华技术出口会损害欧洲企业的利益。” 这种态度在亚洲盟友中同样存在 —— 韩国三星电子表示,将继续在中国西安扩建存储芯片工厂,因为 “中国市场对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”。美国想用 “技术联盟” 孤立中国,结果却让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越来越孤立。 中国这边的应对则显得从容得多。2025 年 “十四五” 规划收官之年,中国 AI 领域的成果早已不是秘密:量子计算原型机 “九章三号” 实现 255 个光子操纵,神威・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蝉联全球超算 TOP500 榜首,百度文心一言 4.0 的多模态交互能力已超越 GPT-4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正在构建 “AI + 实体经济” 的生态体系 —— 在长三角,AI 质检系统让汽车生产线良品率提升至 99.98%;在珠三角,AI 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研发成本 30%。这种 “接地气” 的发展模式,比美国的纯技术竞赛更具可持续性。 国际舆论也看穿了美国的把戏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指出:“将 AI 政治化违背全人类共同利益。” 巴西总统卢拉在金砖国家峰会上呼吁:“发展中国家应联合建立自主的 AI 治理框架。” 就连美国国内也有声音反对 —— 斯坦福大学 AI 指数报告显示,2024 年中国在 AI 专利申请量、论文引用率等核心指标上已全面领先,过度依赖技术封锁只会加速美国的相对衰落。 说到底,特朗普的政令不过是霸权主义的回光返照。在这个算力、数据和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,任何试图用政治手段割裂科技发展的做法,最终都会被市场规律反噬。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:“真正的科技优势不是靠封锁得来的,而是靠开放合作、互利共赢培育的。” 当美国还在纠结于 “打倒中国” 时,中国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星辰大海 —— 毕竟,真正的强者,从不会把精力浪费在打倒对手上,而是专注于超越自己。